一、我國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發展的簡要歷程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完善,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針對不同階段群眾關注的突出問題,堅持改革創新,在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發展方面進行了不斷探索。改革發展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8至1992年,這一時期是放開搞活、增加供給的階段。當時,國家財政能力不足,醫療衛生機構補償不足,缺乏活力,能力低下,而人民群眾醫療保健需求日益增長,出現了全國性的“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問題。改革主要措施是:實行多渠道籌資、多種形式辦醫,擴大服務供給;政府減少對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實行簡政、放權;醫療機構多方籌集資金、自主發展,通過經濟激勵等措施,調動機構和醫務人員積極性,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通過改革,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的規模、條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顯改善,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有所提高,群眾的醫療保健需求基本得到滿足。與此同時,也開始出現醫藥費用快速上漲、居民個人負擔比重明顯增加的情況。
第二階段是1993年到2002年,這一時期是開始全面綜合改革、醫療衛生機構活力進一步增強的階段。這一階段,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衛生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經過改革,醫療衛生機構進一步增強活力,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多渠道辦醫的服務格局基本形成,醫療服務供需矛盾得到進一步緩解。這一階段的主要問題是,農村衛生、公共衛生和社區衛生工作薄弱,醫藥費用快速上漲,城鄉居民缺乏醫療保障制度,主要依靠自費看病就醫,出現了新的“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同時,由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發展和管理醫療衛生事業的認識不足,對衛生事業發展的規律性把握不夠準確,照搬經濟領域里國有企業改革做法的現象比較突出。
第三階段是2003年以來,這一時期是著力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制度創新的階段。2003年,戰勝非典疫情以后,我國政府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著力加強衛生工作,開始關注解決重醫輕防、重城輕鄉等體制性問題,在公共衛生和重大疾病控制、農村和社區衛生建設、完善社會醫療保險基本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人民群眾普遍受益,初步開創了衛生工作新局面。
與此同時,醫療衛生領域長期積累的體制性、結構性、機制性矛盾日益凸現,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和發展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不適應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比較薄弱,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藥品生產流通秩序不規范,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政府衛生投入不足,醫藥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過重。
2009年3月,經過近3年的調查研究、反復論證和修改完善,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正式啟動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總體目標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二、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發展的思路和基本原則
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總結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歷史經驗,針對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政府提出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思路,即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一)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醫療衛生服務有些是公益性的、有些是經營性的,但面向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是公益性的,是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這也是不少國家的做法,是國際衛生事業發展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不僅體現在公共衛生服務方面,比如,重大疾病防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等,而且體現在群眾的基本醫療方面,例如群眾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要有效保障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提高服務的可及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一方面要著力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尤其是發展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鶎俞t療衛生服務機構不僅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而且提供預防、康復、保健、健康教育等大量公共衛生服務,是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ǘ┌鸦踞t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這是維護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質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人民群眾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健康權益的必然要求,這方面最關鍵的是做到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廣覆蓋就是覆蓋城鄉全體居民,保基本就是保障基本需求,可持續就是要與發展階段相適應。要合理區分基本醫療衛生和非基本醫療衛生的界限,基本醫療衛生是公共產品,主要由政府提供,確保公平;非基本方面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辦醫,促進醫療衛生服務多元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還要看到,基本醫療衛生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取決于綜合國力水平,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提高。
?。ㄈ┨岣哚t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推進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必須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公平與效率、基本服務與非基本服務的關系,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改革管理體制和補償機制,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充分調動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積極性,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務,真正維護群眾利益。
?。ㄋ模┲鸩綄崿F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要實現這一目標,既要在范圍上做到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又要在服務水平上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從全局出發,統籌各方利益,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完善制度體系結合起來。
三、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國政府在明確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發展的思路和基本原則基礎上,提出了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一,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并與醫療服務體系建立互動機制,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衛生監督和突發事件處置能力,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和社會穩定安全。公共衛生機構收支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按照承擔的職責任務,由政府合理確定人員編制、工資水平和經費標準,明確各類人員崗位職責,嚴格人員準入,加強績效考核,建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第二,健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農村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建立比較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以培養全科醫師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充實基層,充實邊遠貧困地區,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為廣大群眾提供低成本服務。實行人員聘用制,建立激勵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完善補償機制,改革藥品加成政策,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明確收支范圍和標準,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財務管理辦法,并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經費的總額預付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嚴格收支預算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和完善內部管理,建立以服務質量和服務數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長效機制。
第三、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公立醫院改革有三大領域:一是要完善服務體系,構建公益目標明確、功能完善、結構優化、層次分明、布局合理、規模適當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二是要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比較科學規范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治理機制、補償機制、運行機制和監管機制;三是要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公立醫院運行績效。同時,公立醫院改革有九項任務:一是改革公立醫院服務體系,二是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三是改革公立醫院法人治理機制,四改革公立醫院內部運行機制,五是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六是加強公立醫院管理,七是改革公立醫院監管機制,八是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九是加快推進多元辦醫格局。
下一條:日本友人來我院參觀考察